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的展展“华彩万象——石窟艺术沉浸体验”引发了众多朋友的兴趣,成为了颇具意境和品位的网红打卡地,庄严华美,如入圣境的展览照片广为传播。
石窟艺术是传承数千年的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经典代表。而当石窟艺术遇上当下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又碰撞出了精妙绝伦的灿烂神韵和华彩,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呈现出新的发展与传承。
在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僧人们开始在山崖间开凿寺院,石窟寺就此诞生。后于公元1世纪,石窟造像在贵霜帝国(位于现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地区)诞生,被称为犍陀罗艺术。
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石窟艺术最先来到中国西域。位于新疆库车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是早期“龟兹模式”的石窟典型,也是中国地理位置最西,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遗迹,带有明显的西域特点,也融合了龟兹本土特征。
5到9世纪,这位“旅行者”来到中部地区。北魏鲜卑族崛起并统一北方,将“凉州模式”带到了首都平城(现山西大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五大石窟以各自伟大的石窟建筑、壁画、雕塑和书法著称于世,它们的文化和美学影响力跨越千年绵延至今,也成为丝绸之路繁盛文化交流和创造活动的最好见证。在不断东渐的过程中,在华夏文明的浸润下,深受外来风格影响的早期石窟艺术不断与中国本土文化元素碰撞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国化。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美学、宗教等各领域的本土化而共同完成的,彰显着中国人改造外来艺术的强大文化自信。